首页 > 聚焦 深化数字化改革创新 打牢“中国建造”工业化转型基础

2021/11/17 18:36:40

主持人:

王铁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 首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首席专家

研讨嘉宾:

王广斌 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叶浩文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耿裕华 达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胡 丹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邹建刚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正刚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所赋予的新机遇。这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即做好建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篇“大文章”。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当前对冲疫情影响、重塑经济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向数字化转型是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建筑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CIM建设需技术创新、制度流程和人协同发力

主持人:建筑业数字产业化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基础上+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供应链、+AI(人工智能)智慧建造以及+区块链应用等。建立CIM已是大势所趋。雄安新区是千秋之城、未来之城,建设过程对标国际前沿,是一座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同济大学全力支持、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请王广斌院长谈谈雄安新区推动CIM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王广斌: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就是“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个平台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一期),包括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覆盖现状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六大环节的展示、查询、交互、审批、决策等服务,实现对雄安新区成长全过程的记录、管控与管理。一套标准指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实现新区规划建设管理上述6个阶段数据的全流程打通,为数字空间现实化以及现实空间数字化制定准绳。

在这样的规划和系统平台下,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条道路、任何一座桥梁在建设之前,都要在管理平台上进行模型审批,在规划建设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数字与实体同步。这在世界上是完全创新领先的,也极富挑战性,在做整体顶层规划设计时,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技术方案、人员知识能力体系建设作支撑。

BIM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石,没有BIM就没有CIM,CIM是一个集成的、融合的、包容并蓄的数据管理平台。研究表明,要真正做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是系统性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要明确工程建设每个阶段平台的用户是谁、精确需求和应用场景如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制度、政策和标准的建设至关重要,制度、标准贯穿于所有组织、环节中,是行为规范。三是知识能力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对行业的数字化建设水平要求完全区别于传统做法,要求极高。雄安新区也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共享学习平台。四是明确BIM和CIM的重要性至关重要。五是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兼顾数据安全性和系统开放性。

智能建造为“中国建造”奠定工业化基础

主持人:实现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最大场景,是智能建造,这是未来方向。请中建科技首席专家叶浩文从企业实践角度谈谈智能建造发展体会。

叶浩文:智能建造的发展,是充分应用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等相关设备,通过人机交互、感知、决策、执行和反馈,尽可能地解放人力,从体力替代逐步发展到脑力增强,从而提高工程建造的生产力和效率,提升人的创造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从而真正为中国建造奠定坚实的工业化基础。

智能建造重点研究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工厂、智能施工、智慧工地和建筑机器人等方面。在数字化设计方面,要打造BIM一体化协同工作模式,实现“全员、全专业、全过程”的“三全”BIM信息化应用,并利用基于BIM的“正向设计”打通工程管理链条,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和工作高效协同。

近年来,中建科技抓住机遇,打造了“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协同的一体化、智能化建造平台。一体化、智能化建造的创新发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设计阶段将会充分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在生产阶段将会充分运用智能化生产技术;在施工阶段将会充分运用智慧化施工技术,实现一体化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从而全面提高工程建造的整体质量、效率和效益。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和高品质。

实现项企一体化是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

主持人:建筑产业数字化核心是全面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以及在BIM基础上实现项企一体化。请袁正刚总裁、胡丹总经理谈谈BIM目前发展现状以及项企一体化发展情况。

袁正刚:BIM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之一。工程项目是建筑业的核心业务,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BIM应用是重中之重。

当前,BIM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有几个误区:一是企业误将BIM完全等同于建模,定位不明确,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作为BIM软件的提供者,思考的第一件事,是最大可能地减少建模的成本和时间。譬如广联达最新发布的数维建筑设计产品,目标就是大幅降低建模难度和成本,并结合本土设计规范和习惯,实现软件易用高效;从方案、施工图到施工深化,实现高质量的流程数据无缝连接,打破数据孤岛;设计业务数据和工程施工数据充分融合,实现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

二是BIM要发挥作用,必须做到全数据化。BIM中信息的价值要发挥出来,要真正用于指导决策。以往,建筑业数字化工具不成熟,容易形成数据孤岛。未来必须有体系化的思路,平台要把设计、建造和运维贯穿,实现一体化,进而提升全产业链的效率,推动新业态的产生。广联达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面向用户提供模块化应用,并集成生态应用,满足多方用户的应用需求,打造技术、业务、数据中台,实现业务协作,数据互通,技术融合,高效运营,开放共享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的平台,从而助力项目与企业精细化管理。

胡丹:BIM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个探索过程;对整个建筑业而言,要协同发展。目前,企业在转型中都出现了困惑,发展中存在短板,项企一体化是破局的关键。

项企一体化,包括项目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横向协同、企业与项目之间的一体化纵向协同、企业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项企一体化,从业务维度看,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项目层面的业务协同,要做实做全,横向到边;各业务领域从企业到项目要做深做透,实现项企一体,纵向到底,实现企业管理到位,项目执行到位。从数字化技术维度看,实质是项目/企业业务的数字化和业务协同的在线化过程,最终实现决策的智能化。因此,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方向,必须践行“项企一体”管理新范式,从业务行为、经营管控、企业数据资产积累等方面,探索企业发展之路。

数字化技术助力打造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主持人:苏州正在全力引领数字化转型升级。请邹建刚董事长介绍苏州市政府是如何自上而下推动CIM发展以及中亿丰是如何自下而上与市政府紧密对接主动推动苏州数字城市建设的。

邹建刚:作为苏州本土建筑业龙头企业,中亿丰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不断为苏州城乡建设发展赋能。在中亿丰“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都是战略重点。经过10余年发展,中亿丰专职数字化技术人员已达110余人,而且还成立了中亿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来,中亿丰从战略层面进行布局,把握从信息化建设到数字化转型趋势,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和新产业,产业链由建造(主业)—制造(产品化)—智造(技术赋能)延伸到最底层,为搭建好苏州新城建的数字底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应用场景。同时,基于BIM+CIM在技术端的黄金组合,帮助企业从三个维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深度方面:由传统建造向绿色智能建造升级;长度方面:由建造向智慧管养、智慧运维产业延伸;广度方面:由项目建设服务向城市综合服务管理覆盖,取得了较好成效。现阶段,集团正全力以赴,通过数字赋能,不断加码应用场景,为推动苏州新城建政策落地实施和城市转型升级贡献中亿丰力量。

中亿丰承建的加拿大五台山仿唐大雄宝殿项目,采用的是BIM技术,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架起了双方友谊桥梁。今年通车的国内首条穿湖双层叠加隧道——苏州阳澄西湖南隧道,其管养单位也是中亿丰,全面接入的中亿丰“隧道全寿命周期智慧管养平台”,实现了从计划到运营再到养护维修管理的精细化运维控制。中亿丰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之路一直与行业共成长、齐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城市建设更智慧、更可持续

主持人:推动CIM全面发展,数字孪生技术不可或缺。请达海控股董事局主席耿裕华谈谈企业围绕数字孪生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实践情况。

耿裕华:建筑业企业融合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助力管理效能提升是大势所趋。在实现建筑业全要素、全过程、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后,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达海控股在技术应用方面,整合大地测绘系统、BIM技术、北斗定位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无线传输手段,建立起数据共享和交互的平台,实现数字建造。同时运用人脸识别、AI等前沿技术,提高项目现场管理水平,实现智慧化施工。

达海控股在施工现场运用基于北斗/GNSS毫米级卫星,做了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测量定位。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工程测量结合,通过卫星即时定位数据和大地测量数据的比对,校正施工误差,在15分钟内可以把精度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解决了施工现场定位准确性问题。二是数据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收集关键工程节点产生的数据,以辅助管理。三是安全管理。借助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让需要进行定位跟踪的人员,佩戴带有芯片的安全帽、定位手环等,经过一定区域时,部署在该区域的定位基站设备实时读取数据,进入危险区域时可自动报警,起到安全预警和防范的作用。

就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平而言,实时定位服务已经极为普遍,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建筑工程领域推广的定位方面,安全帽、定位手环也在逐步运用。在施工领域,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在现场快速定位、结构变形监测方面也有广泛应用。我们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施工过程毫米级移动测控系统,全力构建“双关闭环”数字孪生系统。

小结

主持人:请各位嘉宾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个展望。

王广斌:数字化转型成不成功,最大的因素是人。转型需要技术创新、制度流程和人协同发力。数字化转型,既需要像中建科技、达海控股这样的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更需要像广联达这样的“使能者”提供智力支持。

叶浩文:数字化转型,千万不要与生产经营分离,形成“两张皮”。要将数字化融入生产过程、融入管理过程,提质增效是关键,智能建造是方向。

耿裕华: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起来是目前的重点。希望大家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开拓新领域作出创新和努力。

胡丹:建筑业是高能耗产业。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建筑业唯有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积极实行项企一体化发展、用科技引领产业变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邹建刚:2021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出炉,苏州竞争力排名为全国第六。苏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永远在线”的数字城市。从项目建造手段、城市治理等方面来说,还有很大空间;而从数字化转型方面来说,是建筑业企业的机遇,也是挑战。

袁正刚: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能将数字化当作技术,而要当作业务。数据只是“堆”在一起,一点儿作用也没有,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数字化转型进行定位、规划,在发展中要与业务深度整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企业一把手要牵头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仅是IT部门的事情,更是各个业务部门都要参与的事情。